1、預計小麥播種面積穩定略增。據全省13個省轄市農技推廣站體系11月20日調度匯總,預計全省小麥播種面積3628.3萬畝,同比上年增23.4萬畝,增0.65%,比夏收統計面積增91.5萬畝。截止11月20日已播小麥面積約3409.7萬畝,占預計小麥面積的94.0%,其中旱茬小麥843.24萬畝,占預計小麥面積的23.24%。
2、播期有所推遲,適期播種比例偏低。受階段性降雨影響,全省小麥播種期整體上比上年推遲7天左右。據13市資料匯總分析,全省小麥適期播種面積約1726萬畝(比上年減少308萬畝),適期播種比例為47.6%,比上年減少8.8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較差的年份(僅高于2016年39.1%,與2015年47.3%相當);略遲播(遲于適期10天以內)的面積約1139萬畝,占31.4%,比上年增加2.3個百分點;遲于適期10天以上的面積約719萬畝,占19.8%,比上年增7.7個百分點。適期播種比例從高到低排序為:常州68.1%、徐州65.5%、鹽城59.5%、泰州48.8%、無錫46.7%、南京44.5%、鎮江43.7%、揚州43.5%、蘇州43.1%、連云港42.8%、淮安39.6%、南通34.8%、宿遷32.2%。截至11月20日,全省未播種小麥面積218.6萬畝,比上年增加70.3萬畝。 3、播種高峰相對集中,播種質量相對較好。在秋播關鍵階段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以晴好天氣為主,利于機耕機播作業,播種高峰期相對集中,淮北旱茬小麥主要集中在10月中下旬,雜交中秈稻茬小麥多集中在10月下旬,粳稻茬小麥多集中在11月上中旬??傮w看今年小麥播種質量相對較好:一是機播面積擴大。全省機條播小麥面積達1884.2萬畝,機械勻撒播面積1008.7萬畝,帶狀寬幅機播190.2萬畝,無人機飛播16.8萬畝,各類機播合計3099.9萬畝,占比85.4%,比上年增加8個百分點,為近10多年來最高。二是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面積擴大。全省包衣和藥劑拌種面積約1594萬畝,占43.9%,比上年增加185萬畝。三是秸稈還田質量較好。全省小麥前茬秸稈全量還田面積2853.7萬畝(比上年減273.5萬畝,秸稈離田有所增加),占78.6%,其中水稻秸稈專用機械粉碎還田達1477萬畝,比上年增加91萬畝。四是溝系配套比例有所增加。全省小麥田間溝系配套面積已達3042萬畝,占83.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機開溝面積2582萬畝。五是基肥用量較足。全省平均每畝基施純氮達9.01公斤、五氧化二磷5.47公斤、氧化鉀5.11公斤,基肥用量穩中略增。六是爛耕爛種面積較少。全省爛耕爛種面積僅127萬畝左右(前兩年幾乎沒有爛耕爛種),仍屬爛耕爛種面積較少年份。 4、品種布局有所調整,強筋品種面積擴大。據各市規模以上種植品種面積(不完全)統計,共涉及到143個小麥品種,比上年增加36個,上年有種植統計的24個品種在本年度未見統計、或已被市場淘汰。全省種植面積40萬畝以上的品種有17個,比上年減少3個,合計面積1974.2萬畝,占預計小麥面積54.4%,比上年少8.9個百分點。表明品種應用更加分散,品種推廣周期縮短,主體更不突出。淮北地區小麥主體品種為:淮麥33(285萬畝)、煙農19(136萬畝)、百農207(108萬畝)、徐麥35(85萬畝)、徐麥33(57萬畝)、淮麥44(54萬畝)、淮麥35(46萬畝)、淮麥40(42萬畝)等,沿淮地區主體品種為鄭麥9023(46萬畝),淮南地區主體品種為鎮麥12號(269萬畝)、揚麥25(223萬畝)、寧麥13(217萬畝)、農麥88(127萬畝)揚麥23(112萬畝)、揚輻麥4號(70萬畝)、鎮麥168(54萬畝)、鎮麥10號(43萬畝)(以上均按規模種植面積排序)?;贷?3繼續保持淮北第一大品種,鎮麥12號替代寧麥13成為淮南第一大品種,淮南地區農麥88、鎮麥12號等中強筋小麥面積進一步擴大趨勢明顯。
江蘇省2021年秋播小麥主要品種種植面積與上年對照表↓(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規模以上種植品種不完全統計,單位:萬畝) 秋播種植品種 | 2021年 | 2020年 | 淮麥33 | 285 | 291.38 | 鎮麥12號 | 269.35 | 239.381 | 揚麥25 | 222.74 | 189.2392 | 寧麥13 | 216.69 | 291.213 | 煙農19 | 136.2 | 203.61 | 農麥88 | 127.05 | 68.756 | 揚麥23 | 111.64 | 124.8097 | 百農207 | 107.935 | 85.05 | 徐麥35 | 85.31 | 117.86 | 揚輻麥4號 | 70.2 | 58.38 | 徐麥33 | 56.97 | 89.31 | 淮麥44 | 54 | 59.95 | 鎮麥168 | 53.77 | 47.53 | 鄭麥9023 | 46.3 | 60.2 | 淮麥35 | 45.6 | 71.48 | 鎮麥10號 | 43.09 | 81.19 | 淮麥40 | 42.4 | 41.41 | 連麥8號 | 35 | 35 | 連麥7號 | 35 | 51 | 濟麥22 | 32.7 | 44.2 | 揚麥16 | 32.55 | 64.163 | 淮麥43 | 31.8 | 10 | 淮麥46 | 30.8 | 14.3 | 揚麥29 | 29.66 | 5.9 | 隆麥28 | 27.99 | 1 | 江麥816 | 27.4 | 21 | 鎮麥15 | 26.62 | 1.58 | 西農979 | 26.29 | 19 | 鎮麥9號 | 24.00 | 28.7826 | 瑞華麥520 | 22.4 | 32 | 寧麥資126 | 21.05 | 21.1 | 淮麥30 | 18.5 | 5.1 | 淮麥28 | 18.2 | 20.16 | 徐麥30 | 17.5 | 18.3 | 淮麥20 | 17.5 | 33 | 蘇隆128 | 15.24 | 16.7 | 寧麥26 | 14.59 | 10.64 | 揚麥24 | 14.16 | 13.67 | 揚麥20 | 14.06 | 25.79 | 寧麥資119 | 13.20 | 14.45 | 揚麥30 | 12.65 |
| 揚麥28 | 12.12 | 3.908 | 連麥6號 | 12 | 7 | 明麥133 | 11.96 | 26.2669 | 華麥6號 | 11.96 | 12.4 | 淮麥55 | 11.69 |
| 鎮麥13 | 11.52 | 5 | 華麥5號 | 10.18 | 15.99 | 保麥6號 | 10 | 12 | 注:黃底色為淮北麥區種植的半冬性品種,其余為淮南春性品種。
(一)全省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研判
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對全省各市11月20日苗情匯總后分析認為,今年秋播由于墑情較足,適期播種小麥出苗情況相對較好,基本實現一播全苗。但由于低溫寒潮和晚播的影響,總體上一二類苗比例有所減少,苗情基礎不及往年。截止11月20日,全省已出苗小麥面積2597萬畝,占預計小麥總面積的71.6%,比上年同期低7.4個百分點,平均基本苗每畝23.42萬,比上年增0.06萬,平均葉齡2.17葉,比上年少0.46葉,達3葉以上已進入分蘗期的面積約492萬畝,占13.6%,比上年少102萬畝。苗情分類統計,旺長苗、一類苗、二類苗和三類苗(包括未出苗和未播面積)分別占2.06%、31.04%、30.18%和36.72%,一、二類苗合計占61.22%,比上年低6.82個百分點。苗情基礎與前三年相比相對較差。 (二)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研判 為及時了解和掌握我省在田小麥生產和長勢情況,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要求42個示范展示基地,統一于11月10日/25日、12月20日、1月20日、2月10日/20日、3月10日/20日、4月10日、5月10日、6月20日,定時定點[確定5種類型田塊:①適期早播(比適期略早),②適期播種,③適期略遲(比適期遲10天以內),④遲播(比比適期遲10~20天),⑤過遲播(比適期遲20天以上)]查報《示范展示基地苗情調查表》。同時用手機發送相關數據到智能生產創新團隊開發的基于微信小程序的苗情調查APP【麥田眼】,期盼未來的小麥苗情查報與分析更智能、更高效。匯總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42個基地(11月25日)苗情:比適期早播的小麥有旺長趨勢,但所占比例較小,僅占1.1%(省站匯總比例)/8.06%(體系推測比例較高,源自于較好的基地生產條件),平均畝基本苗15.94萬,葉齡4.46,畝總莖蘗數42.11萬(提前達到或超過預期最佳穗數),單株次生根3.52條;適期播種的小麥占比最多,占47.6%(省站匯總比例)/35.73%(體系推測比例),平均畝基本苗18.02萬,葉齡2.96,剛進入分蘗期和發根期,畝總莖蘗數34.1萬,單株次生根1.46條,大多屬于一類苗,長勢正常;比適期略遲播10天以內的小麥占31.4%(省站匯總比例)/33.02%(體系推測比例),苗體偏小,平均畝基本苗19.23萬,葉齡1.87,畝總莖蘗數25.38萬,大多尚未分蘗發根,多屬于二類苗;比適期遲播10~20天的小麥約占16.5%(省站匯總比例)/18.55%(體系推測比例),剛開始齊苗,平均葉齡1.36,畝基本苗26.44萬,畝總莖蘗數26.96萬,多為典型的三類苗;比適期遲20天以上的過遲播小麥約占3.4%(省站匯總比例)/7.02%(體系推測比例),目前尚未出苗或齊苗,也暫列三類苗范疇。 分析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各基地的秋播基礎和目前苗情,小麥播種出苗階段積溫較高但變幅大,光照充足,雨量有余。從麥區看,階段積溫和階段光照淮北>蘇中>蘇南,階段降雨淮北>蘇南>蘇中。推測全省主莖葉齡均值為2葉左右,畝總莖蘗數均值為23萬左右,單株次生根均值為0.9條左右。主莖葉齡由北到南依次為2.9葉、1.1葉、0.6葉;畝總莖蘗數依次為34.3萬、13.7萬、6.4萬(蘇南、蘇中尚未出齊苗);單株次生根數依次為1.6條、0.3條、0條。生育進程呈現北早南遲。江蘇省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智能生產創新團隊(朱艷教授)依托南京農業大學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采用基于遙感技術的衛星影像進行監測分析,研判江蘇省小麥播種面積和苗情長勢情況。本次監測以11月20日江蘇省國產高分辨率衛星GF-1多光譜影像為數據源,選取NDVI值作為判定的綜合指數;NDVI值小于0.05的視為未播種或未出苗的面積,0.05~0.15的視為長勢較差的面積,0.15~0.25的視為長勢一般的面積,大于0.25的視為長勢較好的面積。遙感監測結果如下圖所示。 分析結果表明,到11月20日,全省未播種或未出苗的面積占26.0%(上年遙感監測小麥種植面積約為3604.9萬畝),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匯總的25.7%相接近;長勢較好的面積占24.5%,比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匯總的一類苗數據低6.5個百分點;長勢一般的面積占23.9%,比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匯總的二類苗數據低6.3個百分點;長勢較差的面積占25.6%。
2021年江蘇省小麥各市苗期長勢遙感監測結果分布比例如下表:蘇北地區小麥長勢均勻,未播種或未出苗小麥占24.82%,長勢較差小麥占24.06%,長勢一般小麥占22.72%,長勢較好小麥占28.39%;蘇南地區小麥長勢同樣均勻,未播種或未出苗小麥占23.29%,長勢較差小麥占26.25%,長勢一般小麥占27.09%,長勢較好小麥占23.37%;蘇中地區未播種或未出苗(33.71%)和長勢較差(29.13%)占比較大,長勢一般和長勢較好的占比分別為22.40%和14.76%。 1、不平衡性較為突出。一是播期差異大。截止11月20日全省尚有715.1萬畝已播未出苗面積,占19.7%,比上年增加135萬畝;尚有未播種面積218.6萬畝,占6.0%,比上年增加70萬畝,這兩部分(共約占小麥面積的25.7%)田塊無法實現壯苗越冬。二是播種質量差異大。因搶收搶種,部分田塊秸稈還田深度、均勻度不到位,粗放播種,對出苗和苗期生長影響較大,不利于小麥安全越冬。三是配套技術措施應用差異大。部分田塊基肥不足,全省“白田”播種面積125.5萬畝,比上年增加47萬畝,尚有586萬畝沒有及時配套田間溝系,占16.2%,濕、漬害隱患大。四是苗情差異大。旱茬早播小麥已進入分蘗期,晚播稻茬麥尚在播種與出苗中。
2、秋播化除落實不到位。截止11月20日,小麥秋播化除面積僅占預計小麥面積的32.2%,其中封閉化除805.9萬畝,苗期化除361.0萬畝。近期降溫降雨后土壤墑情適于化除,如錯過氣溫回升的有利時機,不利于防控麥田草害。如后期氣溫下降,不當化除造成凍藥害的風險將明顯提高。 3、低溫寒潮凍害風險較大。受“拉尼娜”氣象事件影響,我省入秋以來已經經歷了兩次明顯的低溫寒潮天氣,并造成部分小麥幼苗不同程度凍害。預計冬季強低溫寒潮發生概率較大,小麥凍害風險較高,特別是不利于晚播小麥苗情轉化升級。 針對今年秋播形勢特點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隱患,一方面要突出做好搶播掃尾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一種就管工作,加強冬前田間管理,搶早促弱苗,以壯苗入冬為主攻目標,抓好相關技術措施落實。
1、突擊搶種掃尾,以好補晚。目前尚未播種的稻茬麥,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突擊搶收搶種,確保播種質量。一要提高秸稈還田和整地播種質量,以“好”補“晚”。稻秸稈要盡可能碎草勻鋪,有條件的可用專用秸稈粉碎機進行粉碎作業,深旋埋草整地后機械播種。二要適當增加播種量,以“密”補“晚”。晚播小麥主要依靠主莖成穗,即“獨稈”栽培。應考慮低溫條件下出苗率大幅下降的因素,淮北地區基本苗要增加到35萬左右,播種量掌握在25~30公斤;淮南地區基本苗控制在25萬左右,播種量20公斤左右。三要避免爛耕爛種。由于近期降雨,部分未播田塊土壤濕度較大,有可能造成爛耕爛種。如果因土壤過濕無法機械作業,首先要做好排水降漬,適當推遲播種。偏濕但可以機械作業情況下,不宜深旋耕,可采取淺旋機播方式。此外,對缺苗斷壟較為嚴重的田塊要盡早補種(浸種催芽)。
2、早施苗肥,抓平衡,促轉化。“基肥不足苗肥補”。對于白田下種或基肥用量不足的麥田,要盡早補施苗肥或分蘗肥;適期播種的一、二類苗建議在3~5葉期根據苗情可適量施用壯蘗(平衡)肥,每畝尿素5~7.5公斤,促進大分蘗生長;預計冬前莖蘗數不及預期穗數苗的田塊,應根據苗情盡早追肥促長促蘗,施肥量可適當增加到每畝尿素7.5~10公斤;確?;纾ㄌY)肥總量每畝施足純氮9~10公斤以上,占一生總氮量的50%~60%。晚播小麥在基本苗和基苗肥充足的情況下不宜盲目追肥,以防促進無效分蘗過多發生,重點應在春后施好拔節孕穗肥攻大穗,最大限度減小晚播對產量的影響。 3、適度鎮壓、覆蓋、化控,增強抗逆防凍能力。對稻草還田量較大、表土層煊松的麥田要適度鎮壓,確保根土密接,提高保墑防凍能力。適度鎮壓應掌握在日平均氣溫3℃以上、墑情適宜(表土干白)時進行。對板茬直播和短共生套播小麥,可增開田間溝系利用溝泥加強覆蓋,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增施土雜肥覆蓋。對有旺長趨勢的小麥,應在冬前搶晴暖天氣噴施矮壯豐、矮苗壯或多效唑等進行適當化控。入冬前墑情不足的田塊,要主動在冬前(日平均氣溫3℃以上)適時進行噴灌或溝灌洇水,速灌速排,避免大水漫灌。各地宜做好防凍預案,如遇極端低溫,應立即調查凍害發生狀況,因苗及時補救。此外,田間內外溝系不到位的田塊要盡快配套補齊,確保排水通暢,防止雨澇漬害。 4、科學化除,防止藥凍害。對秋播未封閉化除或封閉效果不理想的田塊,可在冬前“冷尾暖頭”、日平均氣溫5℃以上(最低氣溫0℃以上)的晴天及時噴藥化除。要密切關注天氣趨勢,避開低溫寒潮,注意寒潮來臨前5~7天不宜化除用藥。使用異丙隆、甲基二磺隆等易發生凍藥害的除草劑,在寒潮后5天內、寒潮前7~10天內均不宜用藥,防止出現凍藥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