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開展種子藥劑處理是有效控制小麥種(土)傳病害、地下害蟲與生長前期病蟲,培育勻苗壯苗,提高植株抗逆性和抗病性,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的重要舉措。當前秋播在即,各地要強化種子藥劑處理的宣傳推廣和技術指導,大力推廣安全高效種子藥劑處理技術,努力提高種子藥劑處理覆蓋率,打牢來年夏糧豐產豐收基礎。 一、總體目標和要求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分區施策、節本增效”的原則,以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為秋播病蟲防控重要措施,有效預防控制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全蝕病以及地下害蟲、蚜蟲等多種病蟲害,延緩、減輕苗期病蟲發生危害程度,為小麥全生育期病蟲害防控工作打好基礎。力爭小麥黑穗病、全蝕病、根腐病等病害威脅較大的地區,以及紋枯病和地下害蟲重發區,秋播種子藥劑處理覆蓋率較上年提高十個百分點,制種田秋播小麥種子藥劑處理全覆蓋。 二、種子藥劑處理技術
明確主攻對象。淮南稻茬麥地區,以黑穗病、莖基腐病、紋枯病、蚜蟲等為種子藥劑處理主攻對象;淮北旱茬麥地區,以地下害蟲、蚜蟲、根腐病、全蝕病、紋枯病等為種子處理主攻對象。 科學選擇藥劑品種。黑穗病發生區,可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苯醚·咯菌腈、唑醚·滅菌唑等懸浮種衣劑(種子處理懸浮劑);全蝕病發生區,可選用硅噻菌胺、苯醚甲環唑等懸浮種衣劑;紋枯病發生區,可選用苯醚甲環唑、戊唑醇、苯醚·咯菌腈、醚菌酯、咯菌·嘧菌酯等懸浮種衣劑;莖基腐病發生區,試驗示范氰烯菌酯、咯菌腈、戊唑醇、丙硫菌唑、三氟吡啶胺等藥劑。對地下害蟲及蚜蟲發生區,可選用噻蟲嗪、吡蟲啉、辛硫磷等懸浮種衣劑。對多種病蟲混合發生田塊,可選用戊唑·吡蟲啉、苯醚·咯·噻蟲、烯肟·苯·噻蟲、吡蟲·咯·苯甲等懸浮種衣劑。
正確開展種子處理。要根據當地小麥種(土)傳病害、地下害蟲的發生種類及發生特點,科學合理選擇藥劑品種。要嚴格掌握種衣劑使用劑量和藥劑濃度,不得隨意增減種衣劑用量和濃度,尤其要注意含戊唑醇種衣劑的用量和濃度,嚴禁超劑量、超范圍使用,防止藥害事件發生。提高包衣質量和效果,確保種衣劑均勻覆蓋在種子表面;加大專用拌種(包衣)器械的示范推廣力度,提高種子包衣質量和效率;現拌(包)現用,當日播完。不得推廣應用未在當地試驗示范的種子處理劑,不得推廣使用不合格種子處理劑產品,確保用藥安全和作物安全。遲播麥田種子藥劑處理要注意低溫條件下安全用藥。 
三、切實加強服務指導
各地要充分認清做好秋播種子藥劑處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種子處理工作作為病蟲防治關口前移、推進農藥減量控害的重要舉措,及早部署、廣泛宣傳、強化指導,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強化宣傳指導。要廣泛運用廣播電視、短信微信、報紙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宣傳開展種子藥劑處理的意義和做好秋冬季病蟲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要大力普及秋播作物種子藥劑處理技術,全力提高群眾開展種子藥劑處理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要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特點和秋冬季病蟲防控工作的需要,加強種子處理藥劑的需求調度,確保防控藥劑不脫銷、不斷檔。 強化技術服務。在秋播的關鍵時期,要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尤其種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發生較重、技術普及率較低的地區,引導廣大農民科學開展作物種子藥劑處理工作,提高種子藥劑處理比例。要加強對專業服務組織、家庭農場、規模種植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安全用藥指導,確保種子藥劑處理工作穩步、有序展開,保障用藥安全。通過召開現場會、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資料等方式,“面對面”、“手把手”普及種子藥劑處理技術,千方百計提高技術到位率,努力提升種子處理覆蓋率。 強化示范引導。推行種子藥劑處理是實現農藥減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地要根據當地實際,加大種子處理新藥劑、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力度,積極篩選出適合本地使用的產品和技術。要層層建立秋播種子處理示范區,將種子藥劑處理作為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的必要條件之一。示范推廣秋播種子處理新藥劑、展示安全高效的防控技術,讓農民看得見、學得會,促進大面積工作平衡開展,提升種子藥劑處理覆蓋率。
|